金色的掐絲流暢如水,紅色的顏料鮮艷欲滴,圓滾滾、憨態可掬的金魚靈動調皮,下一步仿佛要從木板上跳到你懷里;一元硬幣大小的棗餑餑拼成福字,讓人感嘆制作者的巧手;面塑小人栩栩如生,眉目生動,神態各異;雕刻讓本身有些普通的葫蘆綻放光彩……非遺藝術博物館中,非遺傳承人及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同學們的作品引得來訪的領導、師生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胺沁z藝術博物館讓我們在校園里近距離享受到了濃縮的藝術‘大餐’”,觀眾們表示。
11月2日,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非遺藝術博物館”開館暨“非遺藝術兼職教授”聘任儀式舉行。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級調研員崔光,煙臺市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王詩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副主任劉厚波,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發展局副局長袁堂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分局副局長熊輝等領導;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德清,學院黨委委員、組織人事處處長曲耀春;中國烹飪大師、權氏福山大面創始人權福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萊州毛筆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沼清,中國民間葫蘆委員會委員、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宋玉良,煙臺市膠東傳統鋦藝傳承人李勇,非遺版畫傳承人張靚,非遺雕刻傳承人林堂飛,非遺布老虎傳承人李春蘭等非遺傳承人;中國農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亮,中國孟子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孟憲臣等非遺研究專家;學院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儀式。儀式由曲耀春主持。
王德清在致辭中介紹了非遺藝術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博物館作為煙臺高校非遺藝術博物館,將努力建設成為煙臺廣大民間傳承人薈萃交流的場所,成為青年學生開展非遺教育實踐的體驗性、示范性基地。博物館在探索非遺傳承渠道、履踐學院文化職責,在強化文化育人、培植工匠精神,在打造區域文化名片等方面有所作為,成為非遺技藝研習基地和師生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的“文化工程”。
非遺傳承人代表、權氏福山大面創始人權福健發言。他介紹了面條相關文化知識和福山大面的發展,感謝學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的平臺,希望與學院一道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煙臺文化、非遺文化,助力非遺項目走出國門,發揚光大。
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級調研員崔光介紹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相關情況。他表示,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將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駐煙高校。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非遺藝術博物館,是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方面的主動作為。希望博物館能夠與市相關博物館極加強溝通,開展多樣活動,擴大宣傳面和影響力,將非遺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為煙臺的靚麗名片。
曲耀春表示,學院在全力將博物館打造成煙臺市非遺藝術傳承、交流、共享的新載體、新平臺的同時,將以非遺文化為抓手,引導學生向美、賞美、享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層次水平、服務范圍、服務質量,開創學院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崔光、王詩龍、劉厚波、王德清共同為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非遺藝術博物館揭牌。
揭牌儀式結束后,與會領導、師生參觀了非遺藝術博物館?;顒赢斕?,非遺藝術兼職教授常亮為師生作題為“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講座。
學院非遺藝術博物館占地約400多平方米,由歷史文化展區、手造體驗展示區、培訓授課區、沙龍交流區等組成。主要展示推介煙臺非遺項目傳承人,陳列百余件展品。展品中包括10余位非遺大師、非遺傳承人制作的精品,包括以八仙文化、福山大面、漁燈節等膠東文化題材創作的剪紙、彩塑、面塑、雕刻、版畫、漢服、葫蘆、掐絲等;也包括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收藏愛好者的珍藏品,包括金石篆刻、膠東面塑、煙臺剪紙等10余個列入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博物館融入非遺傳承人手創絕活展示、現場教授和非遺愛好青年學子現場體驗等內容,實現動態為主,動靜互補,是集“展、游、賞、娛、學”于一體的非遺文化產業綜合體驗空間。